銅關公像的文化傳承
關公在我國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我國各地都能看到銅關公像和關公廟,關公就是三國時期的關羽,是當今山西運城人,早年因為抱打不平得罪奸人,逃離家鄉(xiāng)流落至幽州涿郡。認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異性手足。
關羽生前只是漢壽亭侯,后主劉禪追謚為壯繆侯。宋朝重文輕武,使得外患頻仍,徽宗為激勵將士,先將關羽封為忠惠公,后加封為義勇武安王。高宗又封為壯繆武安王。孝宗加封為英濟王。元朝以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國,為收攬民心,仁宗對廣受群眾崇拜的關羽封為顯靈威武安濟王。明洪武三年,“定諸神封號,凡后世溢美之稱皆與革去”,關羽就只剩下侯爵。但到了萬歷時,應道士張通元之請,又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清順治九年,定封號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
與此同時,關羽在武廟中的地位也不斷變化。宋初,與祀奉文宣王孔子的文廟相對應,在祀奉武成王姜尚的武廟中,關羽只是陪祀者之一。后太祖說“只有功業(yè)始終無瑕者才有資格配享”,于是班超、秦叔寶等23人晉升,關羽、張飛等22人被黜。仁宗時才又復歸原位,列在張遼之后,周瑜之前。
明洪武中,為加強朱家王朝的統(tǒng)治,在大殺功臣的同時,對武圣姜尚也“罷廟祭,去王號”,陪祀的關羽也跟著倒霉。不料到了清順治九年,關羽時來運轉,竟取代姜尚晉升為武圣,每年致祭,倍加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