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銅像背后的關公文化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東漢末年著名將領。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關羽追隨劉備東征西討,忠心不二,深得劉備信任。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儒釋道三家共同認同的道德楷模,因此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關公銅像,其背后更是宣傳了關公文化。
據史料載,關羽驍銳異常,勇冠三軍,乃是三國時期的當世虎臣。且關羽勇而有義,兼有國士之風。后經民間傳說以及《三國演義》的藝術加工,關羽逐漸被后世神話,被民間尊稱為“關公”,且歷代朝廷對其多有敕封,到明神宗時期(1613 萬歷四十二年),關羽被敕封為單刀伏魔、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帝圣君。這是關羽首次被后世稱圣。自此,關羽成為繼姜尚之后至今唯一一個被尊稱為“武圣”的歷史人物。
關公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guī)范,倡導人們自強不息、敬業(yè)愛崗、敢于擔當、振興中華。“關公文化已經超越時空、跨越國度,成為凝聚天下華人的精神紐帶和溝通世界的情感鑰匙。
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精神財富和道德力量,關公文化必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有力的推動力量。”千百年來,經過歷史的沉淀,關公已由一位歷史人物升華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偶像和人格楷模,他深入人心、萬世共仰,其精神和文化彪炳日月、博大精深。特別是“忠義仁勇信”的關公精神,實質就是大氣浩然的華夏之魂,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核。
千余年來,因忠勇仁義而為世人尊崇的關羽,累加追封,更是被尊奉為“武圣”。其祭祀廟宇遍布華夏大地,其像或泥塑或石雕或銅雕,不一而足。這些銅關公雕塑藝術品也在很大層面上對武圣關羽的流傳起到了推動作用。